文化风俗
文化戏剧文化

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发展与演变

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扬剧的产生最早是由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后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那么,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什么样的演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扬剧文化中去了解吧。

扬剧文化

  扬剧最早的源头,要上溯到江都一带的花鼓戏和香火戏。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小丑)和包头(小旦)。

  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即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

  这种花鼓戏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它剧种的剧目,可以演40多个情节简单的剧目,如《探亲家》、《种大麦》、《借妻》、《僧尼下山》、《荡湖船》、《王樵楼磨豆腐》等。

  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个脚色。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穿插笑话“打岔”。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

  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搬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戏。

  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

  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书《张郎休妻》。

  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程俊玉、潘喜云等。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

  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你可能也喜欢:
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曲牌运用 
为什么扬剧是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
扬剧戏剧特点:集花鼓戏与香火戏为一体
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角色行当

上篇:孤独成性,这些生肖生来孤独下篇:回南天衣服发霉怎么办?家务达人来支招
12生肖八大本命佛
属鼠人属牛人属虎人属兔人属龙人属蛇人属马人属羊人属猴人属鸡人属狗人属猪人
2017年12生肖运势
我属鼠我属牛我属虎我属兔我属龙我属蛇我属马我属羊我属猴我属鸡我属狗我属猪
相关推荐
十指纷飞,世界十大最难钢琴曲赵丽颖2017新剧名单耳朵怀孕了!十大最有气势的背景音乐盘点电影院等你!必看的2017十大爆款电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淮海戏艺术特色
八字精批

八字看你的人生如何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7流年运程

超精准的八字预测你2017年的运势如何

八字终生运

八字看你在哪个年龄容易遭人暗算?

编辑推荐
盘点中国十大名胜古迹全球十大最变态食物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地方传说中中国上古十大神兽比城市还富裕的中国十大名村
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八字流年桃花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