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民间小调一般指的是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是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小调,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形式。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民间小调是哪里的。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小调的某些因素。汉代出现了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统小调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
宋﹑元之后﹐伴随著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和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在汉族民间,小调的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下面且列举几个例子。
安徽小调:
安徽小调是在安徽北部,河南大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区的基层流传了很久的汉族民间小调。这些小调内容以农村琐事为基础,将戏曲、歌曲、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很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这种民间小调大都由当地文艺班子录制,刻录成光碟在乡间贩卖。内容分为雅俗两种,俗的以蒋龙班子为代表,雅的以刘小燕为代表。唱词幽默诙谐深得民心,表演纯朴开创民间艺术新风尚。
山东招远、莱芜小调:
山东招远小调是该地区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从普通黎民百姓饮食起居到推磨矿工的日常劳作;从青年男女的相亲相爱到耄耋老者的相濡以沫;从对封建制度的诅咒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等,林林总总,无不涉及。
莱芜小调,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等特点。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有《十二陪送》、《绣花灯》等。
结束语:民间小调,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通过它,喜怒哀乐尽在哼唱之间,且不受舞台的限制,田间地头,庭院街巷,张口就来,且老少皆宜,极具传播功能,是百姓休闲娱乐,劳作歇息的一种调节体力的表现形式。
你可能也喜欢:
佛教的上香礼仪及含义是什么?
坠子戏文化名人:坠子皇后乔清秀
最坚毅的坠子戏名家:河南坠子郭永章简介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贺后骂殿剧情简介